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刘宗周

(1578-1645)

学以慎独,杀身成仁

        刘宗周,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市)人。因讲学于蕺山书院,后人称其为蕺山先生。明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从其学者颇众,形成蕺山学派,弟子以黄宗羲和陈确最有影响。

        明代后期,朝政黑暗,魏忠贤阉党当道,各地贪腐成风,盗贼横行,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学术上则虚无主义和清谈之风泛滥。王(阳明)学末流之士空谈心性的弊端日益暴露,面对现实矛盾和百姓疾苦,束手无策。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开始对这种学风进行反思,刘宗周正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 刘宗周的学问脱胎于心学,同时又具有矫正心学之失的特征。他早年不喜陆象山、王阳明之学,中年后悟「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学」,开始转向心学。为了纠正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弊,他充分吸取「气学」的思想,建构了本体与工夫合一的以「慎独」为主旨的儒学思想体系,对明末实学思潮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刘宗周在思想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除了对儒家心性之学有精深的阐发体悟外,更将这套学问落实在具体的生命中,而展示出一坚毅刚正的人格典范,给后人极大的影响。他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削籍为民,慨然而道:「天地晦冥,人心灭息,吾辈惟有讲学明伦,庶几留民彝于一线乎!」于是召集诸生,于蕺山之麓会讲。每次会讲,刘宗周都令学者收敛身心,使根柢凝定,为人道之基。后来他的弟子黄宗羲继续传承其学问,开启了清初浙东学派,是顺着宗周学问而转出的新面貌。

「慎独」之学的阐发

刘宗周对王学流弊进一步反省,并将前人支离之说一一加以批评,希望重回孔孟的合一之学。他强调「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他把「独」提升到本体论高度,把「慎独」视作最重要的修养方法:「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因此,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而人类的一切道德准则都统摄在「独」之中。 「独中具有喜、怒、哀、乐四者,即仁、义、礼、智之别名。」刘宗周通过对内在超越的道德本体的探求,希望找到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向外展开,达到本体与工夫的合一,由诚意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刘宗周生逢乱世,权臣当道,但他清正敢言,屡次上疏而受贬斥,几度闲居。虽不在其位,仍心系社稷。面对内忧外患,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士人「往往从身名起见,不能真心为国家」。所以痛切地道:「吾党之罪,在宋人之上,不为虚也!」崇祯即位后,励精图治,朝政出现一些新气象。刘宗周感到社稷有望,积极上书,历数弊政,希望皇帝修德治心,亲近儒臣。崇祯以其「迂阔」不用,于是他只能更投入讲学著述之中。
  • 1645年,清军先后攻破南京、杭州,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方进膳,推案恸哭道:「此予正命时也。」遂绝食而亡。史载赞曰:「杀身成仁,不违其素,所守岂不卓哉!」刘宗周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之士人作一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