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周

(1578-1645)

學以慎獨,殺身成仁

        劉宗周,初名憲章,字起東,號念台,浙江山陰(今屬紹興市)人。因講學於蕺山書院,後人稱其為蕺山先生。明末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從其學者頗眾,形成蕺山學派,弟子以黃宗羲和陳確最有影響。

        明代後期,朝政黑暗,魏忠賢閹黨當道,各地貪腐成風,盜賊橫行,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學術上則虛無主義和清談之風泛濫。王(陽明)學末流之士空談心性的弊端日益暴露,面對現實矛盾和百姓疾苦,束手無策。一些有遠見的思想家開始對這種學風進行反思,劉宗周正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 劉宗周的學問脫胎於心學,同時又具有矯正心學之失的特徵。他早年不喜陸象山、王陽明之學,中年後悟「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學」,開始轉向心學。為了糾正王學末流空談心性之弊,他充分吸取「氣學」的思想,建構了本體與工夫合一的以「慎獨」為主旨的儒學思想體系,對明末實學思潮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  劉宗周在思想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除了對儒家心性之學有精深的闡發體悟外,更將這套學問落實在具體的生命中,而展示出一堅毅剛正的人格典範,給後人極大的影響。他曾因上疏彈劾魏忠賢而被削籍為民,慨然而道:「天地晦冥,人心滅息,吾輩惟有講學明倫,庶幾留民彝於一線乎!」於是召集諸生,於蕺山之麓會講。每次會講,劉宗周都令學者收斂身心,使根柢凝定,為人道之基。後來他的弟子黃宗羲繼續傳承其學問,開啟了清初浙東學派,是順著宗周學問而轉出的新面貌。

「慎獨」之學的闡發

劉宗周對王學流弊進一步反省,並將前人支離之說一一加以批評,希望重回孔孟的合一之學。他強調「學字是孔門第一義」,認為「君子之學,慎獨而已矣」。他把「獨」提升到本體論高度,把「慎獨」視作最重要的修養方法:「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工夫。」「獨者,物之本,而慎獨者,格之始事也。」因此,宇宙中的萬事萬物,而人類的一切道德準則都統攝在「獨」之中。「獨中具有喜、怒、哀、樂四者,即仁、義、禮、智之別名。」劉宗周通過對內在超越的道德本體的探求,希望找到道德實踐的理論基礎,然後再向外展開,達到本體與工夫的合一,由誠意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劉宗周生逢亂世,權臣當道,但他清正敢言,屢次上疏而受貶斥,幾度閒居。雖不在其位,仍心繫社稷。面對內憂外患,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士人「往往從身名起見,不能真心為國家」。所以痛切地道:「吾黨之罪,在宋人之上,不為虛也!」崇禎即位後,勵精圖治,朝政出現一些新氣象。劉宗周感到社稷有望,積極上書,歷數弊政,希望皇帝修德治心,親近儒臣。崇禎以其「迂闊」不用,於是他只能更投入講學著述之中。
  • 1645年,清軍先後攻破南京、杭州,劉宗周聽到這一消息,時方進膳,推案慟哭道:「此予正命時也。」遂絕食而亡。史載讚曰:「殺身成仁,不違其素,所守豈不卓哉!」劉宗周以自己的行動,成就自己的人格,為衰世之士人作一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