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韜晦

(1940-2018)

性情之教,立人立本

        霍韜晦,當代思想家、教育家、佛學家,性情教育的倡導者。師從當代新儒家大師唐君毅,是新儒家踐行派之代表人物。主張文化回歸生命,提倡生命成長之學。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大潮席捲全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大行其道。人類文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走向異化,知識發展、科技進步,而人性墮落,文明倒退。要挽救文化危機,必回歸教育。

  •  霍韜晦繼承新儒家之理想主義精神,而落實於教育實踐。他涉學廣博,視野寬廣,學問通透,又能以精簡扼要之言向社會大眾講解思想之精義,既有觀念之開創,更重生命之實踐,他身體力行,走出學院、走入社會,為傳統文化之復興開出一條教育先行者之路。他主張文化不能空懸,必須回歸生命、回歸社會,才有意義。因此,他提倡生命成長之學。在教育上,承繼孔子,推陳出新,提出「新六藝」,實踐「性情教育」;並設立學院、學校、研究所、自然生態山莊等,以重開教化之門。弟子眾多,影響巨大。
  • 霍韜晦的學問生涯發端於佛學,他提出「生命佛學」,即不要把佛學化為知識,化為純理性思考的對象,而使佛教智慧回歸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素養。他積極推動「佛教思想現代化」,並提出「如實觀」研究法,從歷史、語言、文獻、哲學及自身體會等多元進路,翻新佛教語言。
  • 1982年他創辦「法住學會」,最初為一個佛學研究團體。但很快,他便為「法住」重新定位:「讓一切有價值的文化永住於世。」並進一步提出「生命儒學」,直承孔子,作生命成長的教育。由1988年起,他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共達十屆之多。首屆以紀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十周年為題,創兩岸三地儒家學者首次交流之先河;2009年主辦「百年儒學」學術會議,發起並撰寫會議宣言,指出當今儒學所面對的時代挑戰和儒家角色的變化,倡導儒學向生命回歸、向教育回歸。「性情教育」正是他為中國文化重建所實踐的一條可行之路。   
  • 霍韜晦秉承儒者經世致用的情懷,對時代、對社會始終深切關注。他對當代文化的重要思潮進行追本溯源的反思,敏銳地指出盲目追隨西方之流弊。他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以東方人文主義者的立場,批判西方之工具理性、資本主義、自由主義、人權理論。在政治理念上,他提出「優質民主」,認為由西方引進的民主對建設和諧幸福的文明社會無能為力,指出中國傳統的人文教育是實踐優質民主的先決條件,主張結合傳統儒家「為政以德」的觀念,從教育入手,提倡性情之教、成德之教,從而提升人的素質,為當代民主實踐指出思考的方向。

性情教育」與「生命成長之學

霍韜晦認為當代新儒家大多致力於建立儒學理論,但囿於學術圍牆,使儒學遠離生活、遠離生命,失去了回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他承繼唐君毅以「性情」為儒學的核心精神,並將之落實於教育,提出教育應以開發性情為先,由「情」切入,才能把自己的生命打開,通向他人與世界,才會對社會、對歷史、對文化、對天地有真切的關懷。他以「性情」詮釋孔子的「仁」,並將孔子的「六藝」進行現代轉化,提出「新六藝」,並建立了一套與之相應的方法論和教學實踐體系。另外,在牟宗三講「生命的學問」的基礎上,他提出「生命成長的學問」,目的是建立一個不斷開闢、不斷成長的動態生命觀,著眼點在「成長」,人的生命要有所「成」,有所「長」,前者指要追求更高價值,後者指要不斷突破自己,這意味著生命成長不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充滿質的蛻變。

體會」方法論

生命成長的教育在於性情得到開發,霍韜晦提出與西方知識進路不同的「體會」方法論。他指出西方之認知方法預設主客二分格局,以分析性、邏輯性、明晰性及客觀經驗檢證性為標準;「體會」則是自知自證,它是直接的、當下的、無二分的,有一種超越的感通在內,如剎那間的閃光,不能以概念說明,但並非神秘主義。從教育者而言,要開發人的性情,則不能只用概念或知識性的語言,而必須切身體會,深入對方內心,以性情感受性情,以生命呼喚生命。

經典的新詮釋

霍韜晦對傳統經典進行新的詮釋,如以「性情學」講《論語》,以「行動學」講《孟子》,他指出《論語》在開發人的性情,這是孔子六藝之教的核心,亦是教育之本、文化之本;而《孟子》點明人性本善,人能成長在於盡心知性知天,其著意顯發者,在踐履工夫,須以行動證成。霍韜晦對經典的新詮釋能夠對應時代,深入淺出,為推動儒學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 霍韜晦曾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但他看到現代社會的危機和教育的失敗,面對這個道德沉淪、價值顛倒、人文淡薄的時代,他本著一己之信念,欲挽狂瀾,毅然走出書齋,走出學院,走入社會,走入民間,以獅子奮迅之精神,憑著書生志氣,帶領眾弟子,開創文化事業。數十年間,奔走四方,心無疲厭,於逆境之中守護傳統,再植靈根。直至重病之際,依然堅持上課,和時間賽跑。他強調踐履,諄諄教導弟子:「讀書容易,寫文章容易,建立理論容易。但記住:做事難,做理想的事更難,因為你面對無數人、無數聲音、無數批評、無數要求,乃至被誤解、誹謗、抹黑、打擊。真正的做人,要通過做事方知。空口講做人,非中國傳統儒家的真精神。」他將文化使命貫徹於一生之行動,至誠不息。
  •  霍韜晦是當代新儒家大師唐君毅的弟子,為了感念師恩,他畢生不忘弘揚老師的學問。除多次主辦紀念唐先生的學術會議和講座之外,他花了十年時間主編《唐君毅全集》三十卷。另外,他始終牢記老師的心願,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中國大地上靈根再植。1999年,他從香港回到內地辦學,放棄了條件優厚的商業地區,而選擇了貧困的粵西山區羅定,在那裡開辦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創辦之初,他帶著學生,冒雨在當地挨家挨戶地敲門,向家長介紹性情教育。他一生以老師為榜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晚年病重之時,弟子勸他休息,他堅決不肯,只道:「唐先生的形象在前,我不可以偷懶,不可以自己說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