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熹

(1130-1200)

返本開新,集大成者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是理學的集大成者,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世尊稱為朱子。他是唯一一位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者之一。

 

  • 朱熹生於南宋初年,二十一歲通過科舉順利入仕。他年輕時讀書駁雜,不僅泛濫諸子百家之學,亦對佛老思想有濃厚興趣。後來漸漸意識到「佞佛求仙之世風,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於是重新踏上求師之路,拜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承襲二程「洛學」正統,奠定了他的學說基礎。
  • 朱熹一生致力於發展理學,繼承儒家先賢,集其大成,使儒學擺脫佛、道的影響,重樹權威。他承襲二程,進而創立了自己精密完整的思想體系,影響元、明、清三代,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人。
  •  朱熹重新整理、注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作為主要教材,提升了「四書」的地位。他的《四書集注》被明清兩代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朱熹長期從事教學,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親手創辦了同安縣學、武夷精舍、考亭書院,重建了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並且還親自制定了學規,編撰了「小學」和「大學」教材,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 朱熹綜合總結了「北宋五子」的成果,重新建構了一個以「理」為最高範疇的體系、完整的「理一分殊」的宇宙本體論。他認為天地萬物同出一源,由「理」統攝,但不同的事物受其環境、氣質等因素影響,又各具其特殊性;不過,殊途同歸,由一「理」貫通,他以體用關係來解釋「理一分殊」,「理一」是體,「分殊」為用。二者是一體兩面,互為表裡。
  •  在為學之道上,朱熹在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持敬是窮理之本」,建立了系統的格物窮理說。
  • 朱熹幼年聰慧穎悟,開始誦讀《孝經》時,即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十歲時,苦讀《孟子》,從此立志要做聖人。後來教育弟子,亦強調「須以聖人為己任」。
  •  朱熹與陸九淵在學術觀點上頗有分歧,二人為此長期論辯,最有名的就是「鵝湖之會」。但學術分歧並不影響二人互相欽慕。朱熹曾為陸九淵的兄長陸九齡撰寫墓誌銘,並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為師生講學,陸九淵講《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坐中有聽而泣下者。朱熹認為陸九淵的講授頗能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展現了學者的坦蕩胸懷與君子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