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

(1139-1193)

發明本心,百世大儒

        陸九淵,字子靜,號象山翁,學者稱其象山先生。其書齋名「存」,世人又稱存齋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朱熹同享盛名,史稱「朱陸」。又是宋代「心學」的開山之祖,其學說被後來的王陽明闡發弘揚,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

        陸九淵出生於靖康之變(1127)後第十二年,宋朝經此一變,國家疆域大為縮小,經濟社會受到嚴重損害,少數民族入主北方中原,金兵的步步威逼,使南宋政府不得不苟安於江南一隅。對此,當時士人多胸懷復仇雪恥之義,智勇之士聚而論道,共謀收復失地。

  • 陸九淵一生熱心於講學,傳道授業。史籍記載陸九淵在為官任職之閒餘,經常開筵授學。每次開講,學者群集,「戶外履滿,耆老扶杖觀聽」,晚年他回歸江西故里後,又在象山書院開設講席,吸引了遠近眾多學徒。其弟子遍佈江西、浙江兩地,成為其學說的繼承者。其門下學風之盛,為宋明心學一派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 陸九淵曾與朱熹有兩次辯論,一次在鵝湖,史稱「鵝湖之會」,一次在白鹿洞。儘管二人存在學術分歧,但在交流中互相促進。陸九淵通過與朱熹理學的爭辯,形成「心學」自身的特色。「鵝湖之會」所創造的學術氛圍展現了良性的思想碰撞與學術交流,也彰顯了學者豁達的君子之風,成為中國學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影響深遠。

「心學」的開創

陸九淵因讀《孟子》而體悟出了本心的意義。他把「心」當做了一切善之可能的來源。所謂「仁義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之修養工夫,皆從此心而來;一切修養工夫,皆在發明本心。他認為千古聖人是以心相傳,得心則無需滯於文字。如果真的學有所得,則與古聖人心心相印。因此六經皆是我「心」的注腳。有「心」,則有認識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當惻隱時即能惻隱,當羞惡時則能羞惡,當辭讓時則能辭讓。萬物都在「本心」的映照中,心即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此理。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教學方法的改革

陸九淵在長期的講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心學入門教法,不立學規,通過與學生互動交流,直指學生的內心。他在孟子的思想基礎上提出「發明本心」的修養工夫論,學習不是簡單的向外探尋,向外學習,而是應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探尋本有的原善。他非常重視學生心靈的培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世界,認識世界。在他口傳心授的教育努力下,儒學影響日益深遠。

  • 陸九淵自幼聰敏而好思,三、四歲時,即問父親天地何所窮際。成人後為官,雖未至顯達,但於卑職末位,無不謹於職守,清明廉潔。所到之處,無不政行令修,民俗為變。
  • 陸九淵主張學以致用,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敗的命運。他曾有感於夷狄亂華,又從前輩那裡不斷聽聞「靖康之恥」,於是下定決心要學習弓馬,慨然要為朝廷復仇。他到處尋訪勇士,共謀恢復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