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徐复观

(1904-1982)

引古筹今,斯世英豪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自《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1958年与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联名发表著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标志着海外新儒家的崛起,也意味着中国儒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一直在积极探寻中国文化的出路。儒学在这一过程中遭遇内外夹击,处于破碎涣散的状态。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化的现代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建立,传统儒学失去话语权,面临被连根拔起的灭顶之灾。如何恢复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儒学如何重建?涌现出一批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大师。

  • 徐复观早年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军旅政治生涯,后投身学术,承接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埋首古籍,砥砺奋发,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立论卓特,文风雄健,涵盖中国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其间一以贯之的主线,即通过对中国文化作「现代的疏释」,阐扬蕴含其中的中国人文精神。
  • 徐复观治学偏向思想史,更擅于将中国人文精神的阐发与时代相通。由于早年从政的经历,他写了大量政论性文章,直指时弊,凌厉尖锐,酣畅淋漓,对于专制政治、独裁管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将学术与政治交织在一起,儒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其他学者相比,他更多思考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解决现实政治问题。他批判全盘反传统的极端思潮,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与西方文化相嫁接的部分,致力于为现代人的生存提供思想资源。他以自己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眼光,对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思想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等,都作出了独具慧眼、敏锐深刻的阐释。对晚清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一些时代课题,做出了独具卓识的创造性诠释。

中国人文精神的阐发

徐复观不喜形而上的哲学,认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他从史实的形而下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强调人的生命存在,看重人文精神的阐发。他承认中西文化的不同,但认为不能以西方价值系统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儒家的礼教为道德主体,道家的道论为艺术主体;反观西方文化,则是政治主体和知性主体。东西所讲的问题不同,怎么可以用西方的政治主体和知性主体来评价道德主体和艺术主体?在他看来,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德、艺术、科学)中,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人文精神,正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也正是现代人类所亟需的,应该发掘和弘扬,人类社会才更美好。他的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和中国文化观,使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问题做出了富有开拓性的研究。

  • 徐复观是个耿介不阿的思想家,一生穿梭于政治与学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因其深入参与政治社会的经验,徐复观始终不是一位典型的书斋型学者,他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引古筹今,上下求索,在对立两极之间自觉地保持张力,在双向扬弃中渴求新的进展。辛辣纵横的文章背后,始终跳动着一颗热忱、热烈的赤子之心。牟宗三评价道:「徐先生乃斯世之英豪,他已尽了其鸣时代之艰难与民生之疾苦之责任。」
  • 1943年,徐复观时任陆军少将,读到了熊十力独创的新儒家哲学体系「新唯识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发了从师之意。他试着写了一封信,表达仰慕之情。熊十力回信批评他字迹潦草,诚意不足。徐复观立即去信道歉。第一次见面,熊十力推荐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表示自己早已读过。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让他再读。再见面时,徐复观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遭到熊十力破口大骂,让他幡然醒悟。多年后,徐复观回忆道: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