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胡 瑗

(993-1059)

实学力行,明体达用

       胡瑗,字翼之。北宋初年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亦是理学思想的先驱。被朱熹誉之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另两位为孙复和石介)。胡瑗自幼勤奋好学,以圣贤自任。曾先后主持苏州、湖州州学,后入主太学,实施教育改革,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北宋初年,教育上依然延续魏晋隋唐以来重视辞赋、崇尚浮华的风气,科举取士亦偏重辞赋,不以「体用」为本。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有用之才,胡瑗倡导教育改革,主张大兴地方官学,以教化培养人才,以正民心。他大力推广普及教育,并身体力行,立学教人二十余年。

  • 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亲手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规则和制度,编成「学政条约」,成为国家太学的范本,并在全国推广。
  • 继承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精神,坚持推行「修己治人之实学」,创立经义、治事两斋教学的制度,采取分科授业,既重视经义传习,又强调实行致用,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胡氏教学方法重在各就学生性之所近以成就之,着重学者自行研修,并辅以师友切磋,相互讨论。这种实学力行的精神影响极其深远。
  • 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主张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自制教具、挂图,还组织学生游历名山大川,并列入教程之中。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见闻,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且志向远大,并不以科举为目标,而是力求与圣贤为伍。十三岁时,「已通五经,常以圣贤自期许」。虽然家境贫困,但他读书勤奋,苦学不倦。他曾与友人一起到泰山求学深造,潜心学习圣贤经典,《宋元学案》记载他求学期间,「攻苦食淡,终夜不寝」,十年未归,读书之刻苦可见一斑。南宋哲人黄震(1212-1280)评论他:「先生明体用之学。师道之立,自先生始。然其始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及既教授,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人始信服。立己立人之难如此。」胡瑗的儒者风范,由此可见。
  • 宋神宗曾问:「胡瑗与王安石孰优?」胡瑗弟子刘彝答道:「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 ……(臣师)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意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