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万物同体 天理至上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早年受业于周敦颐,同为理学的创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并称之为二程。因二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他们所开创的学派被称为「洛学」,弟子众多,传播甚远,在程门弟子的大力弘扬下,理学日益成熟,成为宋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北宋理学的文化使命,就是面对汉唐以来佛道盛行、儒家受到严重挑战,要重新恢复对儒家人文之道的信仰。 「北宋五子」中的周敦颐、邵雍、张载都倾向于建立宇宙论的蓝图,以回应佛教;二程所代表的洛学则重视修养的工夫论,直接从人生实践上来建立人生论。

  • 二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建构了以「理」为最高本体的思想体系,以「理」统摄天地万物,「理」既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类社会最高准则。至此,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儒学形态正式形成。上接孔孟道统,下启宋明理学。正如朱熹所言:「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
  • 二程之学虽宗旨相近,但他们的问学路径、义理阐发,乃至性情仍有较大差别。程颢强调「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所以他主张通过直觉、体会,向内求「明明德」,只要人能「诚敬存之」,修养内心,便可达到「仁」的精神境界。程颢以「心」解「理」,开后世陆象山、王阳明心学一派。
  • 程颐论述问学方法时,则以《大学》「格物致知」为基础,提出「进学则在致知」,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豁然贯通,就可以体悟天理。他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另外,他认为,「理」本是人心所固有,但往往受到外欲诱惑,导致丧失天理,因此,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应「存天理,灭人欲」,化解个体欲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人欲得到有效遏制,儒家的伦理规范才能化为现实。其思想对朱熹影响尤大。
  • 二程兄弟气质不同,黄宗羲曾评价道:「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二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 程颢个性平和,遇事从容不迫,朋友说几十年间未尝见过他发怒。程门弟子朱光庭听程颢讲学,一个月后回家,形容自己是「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他喜欢大自然之生机,道「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窗前草长不剪,池中养几尾小鱼,时常观看。有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秋日偶成〉)
  • 程颐性格严肃刚直,认真不苟。宋哲宗赵煦一次上课时折柳枝玩耍,程颐见了当即正色谏曰:「方春发,不可无故摧折。」一次他坐船渡河,中流遇险, 差点要翻船了,船上的人惊慌失措,他则始终正襟安坐,泰然自若。人问其故,他答道:「我只是心存诚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