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马一浮

(1883-1967)

穷理尽性、道体合一

        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现代三圣」,是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于经学、理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且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近代中国国力衰微,饱受凌辱,有志之士无不以变法图强、革故鼎新为己任。自十九世纪末起,中国历经多次政治变革及文化运动,传统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遭到强烈的冲击和破坏。儒学在遭受批判和打击的同时,也在剧烈动荡的形势下,浴火重生,焕发了新的生机。

  • 马一浮自幼饱读诗书,少有隐志,「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抗战爆发,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在南下避难的途中,马一浮先后于江西泰和与广西宜山为流亡学生开设「国学讲座」,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他以张载四句教为宗旨,希望学生「竖起脊梁,猛着精彩」,「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他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认为只要「天地一日不毁,此心一日不亡,六艺之道一日不绝。人类如欲拔出黑暗而趋光明之途,舍此无由也」,并始终坚信「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 1939年夏,他在四川乌尤寺创建了复性书院,担任主讲。师徒往复授受,其办学理念不在于传授经史知识,而是讲明义理,意在使学生「养成」儒家,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 马一浮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有深刻研究和体验。他融会程朱、陆王两派的思想、方法,主张破除程朱陆王的门户之见,而且主张破除儒佛、儒道、佛道,以及儒、佛、道内部的种种门户之争。他的学问为时人所公认。梁漱溟称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极少称许别人的熊十力也推许他「道高识远」,贺麟则评价马一浮「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

六艺论」的阐发

「六艺论」是马一浮学术思想的核心。此「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传统所谓「六经」。马一浮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不仅将「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而且认为「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因此他主张以「六艺」判教,即分作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春秋教六类,而反对以西方学术分科体系割裂中国传统学术的做法。马一浮强调六艺之教,主张「有判教而无分科」,不仅仅是为了学问的博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六艺教化学人。因此,六艺之教实质上是要据六艺之书,讲六艺之文,明六艺之道。他说:「天下万事万物不能外于六艺,六艺之道不能外于自心」,「六艺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义理」。因此,在文化、学术上如果「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

  • 马一浮一生高蹈独善,两袖清风。他博涉旁通,学问精深,而独处陋巷,乐学无忧,丰子恺称其为「今世颜渊」。他淡泊名利,不畏权贵,军阀孙传芳曾慕名来访,马一浮不肯接见,并告诉家人直言:「人在家,就是不见。」当年复性书院所需资金,是由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亲自下令拨款。孔祥熙欲请马一浮为其母撰写墓志铭,许以重金。但马一浮怒道:「我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纵观其一生,「为人处世,恂恂自守,不看风色,不会投机,有傲骨,亦淡泊,纯乎粹然儒者」!
  • 马一浮治学注重体证,强调践行。对于往圣前贤的嘉言懿行,也必须入于自己的思维,经过自己的体悟,方能发用。他说:「古人之书固不可不读,须是自己实去修证,然后有入处,否则即读圣贤书亦是枉然。​​」他认为一个人的吸取知识,不仅要「格物致知」,而且要「穷理尽性」;不仅是「道问学」,而且是「尊德性」。他主张把「德性之知」置于「闻见之知」之上。有德性之知,学者才有可能秉持大智慧。他一生身体力行,实践了学问与道德人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