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陸九淵

(1139-1193)

发明本心,百世大儒

       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翁,学者称其象山先生。其书斋名「存」,世人又称存斋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朱熹同享盛名,史称「朱陆」。又是宋代「心学」的开山之祖,其学说被后来的王阳明阐发弘扬,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陆九渊出生于靖康之变(1127)后第十二年,宋朝经此一变,国家疆域大为缩小,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损害,少数民族入主北方中原,金兵的步步威逼,使南宋政府不得不苟安于江南一隅。对此,当时士人多胸怀复仇雪耻之义,智勇之士聚而论道,共谋收复失地。

  • 陆九渊一生热心于讲学,传道授业。史籍记载陆九渊在为官任职之闲余,经常开筵授学。每次开讲,学者群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晚年他回归江西故里后,又在象山书院开设讲席,吸引了远近众多学徒。其弟子遍布江西、浙江两地,成为其学说的继承者。其门下学风之盛,为宋明心学一派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 陆九渊曾与朱熹有两次辩论,一次在鹅湖,史称「鹅湖之会」,一次在白鹿洞。尽管二人存在学术分歧,但在交流中互相促进。陆九渊通过与朱熹理学的争辩,形成「心学」自身的特色。 「鹅湖之会」所创造的学术氛围展现了良性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也彰显了学者豁达的君子之风,成为中国学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影响深远。

「心学」的开创

陆九渊因读《孟子》而体悟出了本心的意义。他把「心」当做了一切善之可能的来源。所谓「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之修养工夫,皆从此心而来;一切修养工夫,皆在发明本心。他认为千古圣人是以心相传,得心则无需滞于文字。如果真的学有所得,则与古圣人心心相印。因此六经皆是我「心」的注脚。有「心」,则有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当恻隐时即能恻隐,当羞恶时则能羞恶,当辞让时则能辞让。万物都在「本心」的映照中,心即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此理。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教学方法的改革

陆九渊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心学入门教法,不立学规,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直指学生的内心。他在孟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发明本心」的修养工夫论,学习不是简单的向外探寻,向外学习,而是应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探寻本有的原善。他非常重视学生心灵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世界,认识世界。在他口传心授的教育努力下,儒学影响日益深远。

  • 陆九渊自幼聪敏而好思,三、四岁时,即问父亲天地何所穷际。成人后为官,虽未至显达,但于卑职末位,无不谨于职守,清明廉洁。所到之处,无不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 陆九渊主张学以致用,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他曾有感于夷狄乱华,又从前辈那里不断听闻「靖康之耻」,于是下定决心要学习弓马,慨然要为朝廷复仇。他到处寻访勇士,共谋恢复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