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錢 穆

(1895-1990)

体大精深,识力透辟

        钱穆,字宾四,二十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毕生致力于阐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弟子冠盖云集,遍及海内外,影响巨大。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一直在积极探寻中国文化的出路。儒学在这一过程中遭遇内外夹击,处于破碎涣散的状态。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化的现代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建立,传统儒学失去话语权,面临被连根拔起的灭顶之灾。如何恢复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儒学如何重建?涌现出一批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大师。

  • 钱穆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大师,天生颖悟,博闻强记,其著述之丰富、旁涉之广博,近世鲜有匹及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1930年,钱穆撰《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定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了结了晚清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在学术界一举成名。抗战时期,他撰写《国史大纲》,坚持国人必须对国史持有温情和敬意,了解先民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爱惜保护与热情挚意,此书被公认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欲重建国家,必先复兴文化,一个民族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从过往的文化精神中获得新生的力量。他以史学家的眼光和情怀,审视和关照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一生谨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虔诚信仰,以继承和发扬之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影响至为深远。

  • 钱穆长期执教桑梓,怀着为中国文化延续命脉的精神,教书育人贯穿其一生。 1949年,他与唐君毅、张丕介等人,创办新亚书院,并出任首任校长。 「新亚」即「新亚洲」之意,即「重新赋予亚洲以新生命」。钱穆确立新亚宗旨为「以文化之创造与人格之完成为第一事、第一义,视纯学术之研究为第二事、第二义」,以纠正近代教育只讲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而忽视人品道德之偏弊。教学方法则以考据与义理并重,通博与专精互济,温故与开新相扶,中学与西学通融,以纠正近代教育偏重考据、一味求专、崇洋媚外之倾向。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其办学理想终于引起了香港各界及国际上的关注和瞩目。 1959年,新亚书院经合并重组,成为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唯道论」

  • 钱穆以历史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并将其称为「唯道论」。他认为中国「道」的内在是「人道」,是围绕家族而形成、阐发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在钱穆看来,孔子所提出的「仁」就是人道的代表,孔子把「政治化的宗教」变成「人道化的政治」和「人道化的宗教」。正是这种人道精神,正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 站在文化本位的立场,钱穆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寻找新生的希望,「文化更新,亦需自本自根,从内在活力发荣滋长」,而不是「铲根削迹,并数千年传统政治理论及其精神全部毁弃,赤地新建,另造炉灶,一惟西土之是崇」。
  • 钱穆毕生看重教育与文化,并视其为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生命。他在香港创办新亚,就是抱着对中华民族必然复兴的信念。他笃信,这种信念必将建立在青年「对于中国民族已往历史文化传统自信心复活之基础上」。新亚书院经济上虽然拮据,但却拥有高远的志向与理想。钱穆常常告诫新亚学生:「我们学校,由苦难中诞生,由苦难中成长,还将在苦难中向前。我们是有我们的理想。」作为一所在殖民地上创办的学校,钱穆从一开始就希望这个学校是一所中国的学校,即「在中国人居住的地区,中国人的社会中,办学校教育中国的年轻人,将来学生离开学校出去到中国社会上做事。这是我们的一个大理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的支持,新亚才一步步壮大,现在已经成为闻名世界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重镇之一。钱穆一生以教书为正业,以读书著书为副业,不仅留下了丰富深刻的学术思想,更为时代树立了一位为人师的典范。
  • 司徒雷登主持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务时,设宴招待新来教师,征询大家对学校建议。钱穆直抒己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事后,燕大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1963年,香港政​​府邀请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组成一所新大学,钱穆坚持命名为「中文大学」,「中文」不是语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