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朱 熹

(1130-1200)

返本开新,集大成者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世尊称为朱子。他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者之一。

  • 朱熹生於南宋初年,二十一歲通過科舉順利入仕。他年輕時讀書駁雜,不僅泛濫諸子百家之學,亦對佛老思想有濃厚興趣。後來漸漸意識到「佞佛求仙之世風,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於是重新踏上求師之路,拜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承襲二程「洛學」正統,奠定了他的學說基礎。
  • 朱熹一生致力于发展理学,继承儒家先贤,集其大成,使儒学摆脱佛、道的影响,重树权威。他承袭二程,进而创立了自己精密完整的思想体系,影响元、明、清三代,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人。
  • 朱熹重新整理、注解《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作为主要教材,提升了「四书」的地位。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朱熹长期从事教学,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教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 朱熹综合总结了「北宋五子」的成果,重新建构了一个以「理」为最高范畴的体系、完整的「理一分殊」的宇宙本体论。他认为天地万物同出一源,由「理」统摄,但不同的事物受其环境、气质等因素影响,又各具其特殊性;不过,殊途同归,由一「理」贯通,他以体用关系来解释「理一分殊」,「理一」是体,「分殊」为用。二者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
  • 在为学之道上,朱熹在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持敬是穷理之本」,建立了系统的格物穷理说。
  • 朱熹幼年聪慧颖悟,开始诵读《孝经》时,即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十岁时,苦读《孟子》,从此立志要做圣人。后来教育弟子,亦强调「须以圣人为己任」。
  • 朱熹与陆九渊在学术观点上颇有分歧,二人为此长期论辩,最有名的就是「鹅湖之会」。但学术分歧并不影响二人互相钦慕。朱熹曾为陆九渊的兄长陆九龄撰写墓志铭,并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为师生讲学,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坐中有听而泣下者。朱熹认为陆九渊的讲授颇能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展现了学者的坦荡胸怀与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