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李翱

(772-841)

文以明道,扬善复性

        李翱,字习之。曾从韩愈学习古文,共同推进古文运动,是与韩愈比肩的中晚唐重要思想家、散文家。他追随韩愈而又有所发明,以破为立,推动了儒学的新转向。其「复性」说代表了沉寂已久的儒学于唐宋间重新散发的一道霞光,受到后来朱熹等宋明理学家的大力推崇。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社会面临国势颓废,法度毁坏,藩镇骚乱等诸多社会问题。伽蓝遍布华夏,道统没于旧籍。在推动国家的文德治理方面,儒家收效甚微。社会的变革与重建亟需儒家的创造性新生。博雅好古者于是重回先秦儒家,从旧籍故典中发现新义。李翱在思想上受韩愈影响颇深,协助其积极宣导古文运动,一生崇儒排佛,推动儒学复兴。

  • 李翱在思想上继承韩愈又有所发展和突破。他重视道统的传统,认为子思得孔子思想真谛,故推崇《中庸》。他提出「复性」,即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指出人性本质为善,人应以「正思」之法而「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此即以「复性」而达圣人之道。
  • 针对中晚唐种种时弊,李翱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如改革税法,断绝进献,厚边兵,以抵御蕃戎侵盗等。他是一位发掘传统的学者,也是一位针对时弊力求革新的创造性儒者。
「復性說」的提出 李翱的「復性」說引入佛家的邏輯思路,同傳統的儒學資源進行了創造性的結合,發展了韓愈提出的新的「心性」之學。李翱認為聖人與凡人其性相同,桀、紂之性,猶如堯、舜之性。人之所以為惡,是情的干擾所致。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此起彼落,干擾人的本性,使善性得不到擴充,就像明鏡為塵埃所覆,火光為濃煙所蒙。儒家的修行即是要返回其本性,達到清明至誠的境界。李翱重新發現《中庸》的要義,創作了《復性書》三篇。「復性說」的提出,開創了漢唐經學之外的儒學新風氣,以此為源,開了宋儒新氣象,奠定了其在儒學史上不可忽略的地位。

        李翱性情刚直,直言不讳。他曾多次抨击史官记事不实,对士人行径作虚伪文饰,使奸臣丑行竟然冠之以忠肃惠和,悖乱狂逆反为仁义礼智。他上书主张修史应当「但指事实,直载事功」,史官之职正在于严正立言,使大善大恶之事迹,传于后世。另外,他曾面折宰相李逢吉,历数其施政过失。由于李翱多次大胆上谏,在朝堂中屡受恶人攻讦,以致久久不得升迁,甚至一度罢官居家,生活极度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