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WhatsApp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梁漱溟

(1893-1988)

行其所知、文在于兹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与马一浮、熊十力合称「现代三圣」,是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几乎全过程的变革之路,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近代中国国力衰微,饱受凌辱,有志之士无不以变法图强、革故鼎新为己任。自十九世纪末起,中国历经多次政治变革及文化运动,传统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遭到强烈的冲击和破坏。儒学在遭受批判和打击的同时,也在剧烈动荡的形势下,浴火重生,焕发了新的生机。

  • 二十世纪初期,面对声势浩大的批孔反儒思潮,梁漱溟毅然进行回击,1921年,他完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他指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根本精神不同,各有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之失败,「非其本有什么好坏而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罢了」。但是,要解决中国之问题,必须「回头认取吾民族固有精神来作吾民族之自救运动」。梁漱溟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给后人很大启发。
  • 梁漱溟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点,落实在社会改造上,提出「乡治」。他从三十年代开始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创办乡农学校,设计新乡约,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员下乡实习,在农场实验区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各县乡农学校编写教材,出版《识字明理》、《救国御侮》、《文武合一》等知识普及图书。短短几年时间内,作出了许多积极有意义的贡献,实验从一县推广至全省十几个县。梁漱溟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为儒学的发展探寻了一条途径。

三大文化系统

梁漱溟的文化创见主要见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他把世界文化分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三大系统,指出三种文化的根本精神不同:西洋文化注重人对自然外物的改造和占有,所面对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崇尚理智,以意欲向前为根本;印度文化是反身向后为主,所面对的是人对自己本身,即心与身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化则以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强调天人合一和人的内省,注重伦理和道德人格的建立。梁漱溟对儒家文化怀有坚定的信心,他指出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

梁漱溟是一位行动的儒者,重践履,讲气节,面折廷争,以德抗位,一生以孔子「文在于兹」自勉,始终以实现国家之自救、树立文化之自强、唤醒国人之自觉为己任。抗战爆发后,他坚决主张团结抗日,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七十年代,他因为反对批判孔子,遭到围攻,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