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字習之。曾從韓愈學習古文,共同推進古文運動,是與韓愈比肩的中晚唐重要思想家、散文家。他追隨韓愈而又有所發明,以破為立,推動了儒學的新轉向。其「復性」說代表了沉寂已久的儒學於唐宋間重新散發的一道霞光,受到後來朱熹等宋明理學家的大力推崇。
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社會面臨國勢頹廢,法度毀壞,藩鎮騷亂等諸多社會問題。伽藍遍佈華夏,道統沒於舊籍。在推動國家的文德治理方面,儒家收效甚微。社會的變革與重建亟需儒家的創造性新生。博雅好古者於是重回先秦儒家,從舊籍故典中發現新義。李翱在思想上受韓愈影響頗深,協助其積極宣導古文運動,一生崇儒排佛,推動儒學復興。
「復性說」的提出
李翱的「復性」說引入佛家的邏輯思路,同傳統的儒學資源進行了創造性的結合,發展了韓愈提出的新的「心性」之學。李翱認為聖人與凡人其性相同,桀、紂之性,猶如堯、舜之性。人之所以為惡,是情的干擾所致。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此起彼落,干擾人的本性,使善性得不到擴充,就像明鏡為塵埃所覆,火光為濃煙所蒙。儒家的修行即是要返回其本性,達到清明至誠的境界。李翱重新發現《中庸》的要義,創作了《復性書》三篇。「復性說」的提出,開創了漢唐經學之外的儒學新風氣,以此為源,開了宋儒新氣象,奠定了其在儒學史上不可忽略的地位。
李翱性情剛直,直言不諱。他曾多次抨擊史官記事不實,對士人行徑作虛偽文飾,使奸臣醜行竟然冠之以忠肅惠和,悖亂狂逆反為仁義禮智。他上書主張修史應當「但指事實,直載事功」,史官之職正在於嚴正立言,使大善大惡之事跡,傳於後世。另外,他曾面折宰相李逢吉,歷數其施政過失。由於李翱多次大膽上諫,在朝堂中屢受惡人攻訐,以致久久不得升遷,甚至一度罷官居家,生活極度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