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繼孔子之後,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承前啟後的代表人物,後世尊奉為「亞聖」。其思想主要收錄於《孟子》一書。
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爭鬥愈發激烈,戰亂頻繁,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實行變法,招賢納士,客觀上為各家思想提供了政治實踐的舞台。針對當時普遍的急功近利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風氣,孟子強烈批判,並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仁義」,推行「仁政」。
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地闡發人性問題。在戰國這個充滿血腥、人性顛倒的時代,高揚人性的光明。他總結了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幾種人性論,加以批駁;通過人與禽獸的區別來界定人性,提出「聖人與我同類者」。並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進而提出人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正是「仁」、「義」、「禮」、「智」之善端,論證道德價值根源於人本心,由此而論,「人皆可以為堯舜」。從實踐而言,則開啟了內省自求、擴充善端的修己入聖的法門。為中國思想史上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