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

(1904-1982)

引古籌今,斯世英豪

        徐復觀,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取自《老子》「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1958年與牟宗三、唐君毅、張君勱聯名發表著名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標誌著海外新儒家的崛起,也意味著中國儒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二十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一直在積極探尋中國文化的出路。儒學在這一過程中遭遇內外夾擊,處於破碎渙散的狀態。隨著專業化和學科化的現代學術體系和教育體系的建立,傳統儒學失去話語權,面臨被連根拔起的滅頂之災。如何恢復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地位?儒學如何重建?湧現出一批融合中西、貫通古今的大師。

  • 徐復觀早年經歷了近二十年的軍旅政治生涯,後投身學術,承接熊十力「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思想,埋首古籍,砥礪奮發,留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立論卓特,文風雄健,涵蓋中國哲學、經學、史學、文學、藝術諸領域。其間一以貫之的主線,即通過對中國文化作「現代的疏釋」,闡揚蘊含其中的中國人文精神。
  • 徐復觀治學偏向思想史,更擅於將中國人文精神的闡發與時代相通。由於早年從政的經歷,他寫了大量政論性文章,直指時弊,凌厲尖銳,酣暢淋漓,對於專制政治、獨裁管理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他將學術與政治交織在一起,儒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與其他學者相比,他更多思考如何用中國傳統文化解決現實政治問題。他批判全盤反傳統的極端思潮,試圖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與西方文化相嫁接的部分,致力於為現代人的生存提供思想資源。他以自己的政治經驗和政治眼光,對於中國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問題、意識形態問題、知識分子問題等,都作出了獨具慧眼、敏銳深刻的闡釋。對晚清以來一直困擾著人們的一些時代課題,做出了獨具卓識的創造性詮釋。

中國人文精神的闡發

徐復觀不喜形而上的哲學,認為探討中國文化不能離開具體平實的現實世界。他從史實的形而下角度來理解中國文化,強調人的生命存在,看重人文精神的闡發。他承認中西文化的不同,但認為不能以西方價值系統為唯一的標準來衡量其他文化。儒家的禮教為道德主體,道家的道論為藝術主體;反觀西方文化,則是政治主體和知性主體。東西所講的問題不同,怎麼可以用西方的政治主體和知性主體來評價道德主體和藝術主體?在他看來,人類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德、藝術、科學)中,中國文化在源遠流長的道德精神和藝術精神方面體現了獨特的人文精神,正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也正是現代人類所亟需的,應該發掘和弘揚,人類社會才更美好。他的獨具一格的文化哲學和中國文化觀,使他對於中國思想文化問題做出了富有開拓性的研究。

  • 徐復觀是個耿介不阿的思想家,一生穿梭於政治與學術、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之間。因其深入參與政治社會的經驗,徐復觀始終不是一位典型的書齋型學者,他以深沉的憂患意識,引古籌今,上下求索,在對立兩極之間自覺地保持張力,在雙向揚棄中渴求新的進展。辛辣縱橫的文章背後,始終跳動著一顆熱忱、熱烈的赤子之心。牟宗三評價道:「徐先生乃斯世之英豪,他已盡了其鳴時代之艱難與民生之疾苦之責任。」
  •  1943年,徐復觀時任陸軍少將,讀到了熊十力獨創的新儒家哲學體系「新唯識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發了從師之意。他試著寫了一封信,表達仰慕之情。熊十力回信批評他字跡潦草,誠意不足。徐復觀立即去信道歉。第一次見面,熊十力推薦他讀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徐復觀表示自己早已讀過。熊十力面露不悅之色,讓他再讀。再見面時,徐復觀報告自己的讀書心得,遭到熊十力破口大罵,讓他幡然醒悟。多年後,徐復觀回憶道: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