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曾在陽明洞築室隱居,學者稱之陽明先生。明代最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書法家。他繼承陸象山的心學,並做了更為完整、精細的闡發,是一位集道德學術與事業武功於一身的大儒,為當時人及後代學者追隨仰慕。
陽明學說產生於明代武宗期間,當時武宗不親臨朝政,軍國大柄盡歸太監,朝堂形成了明代特有的閹黨政治。各地起義與藩王謀反此起彼伏,社會矛盾尖銳。在思想教育方面,明代立理學為放之四海皆準的官學,科場選材皆以朱學為準,假稱朱學者常常「偷薄自畫,假美言以護所不足;甘於面牆,而不自知其墮於庸劣焉爾」,理學之弊端日益顯現。
「致良知」
王陽明服膺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說:「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心即理」是其立論的基礎。他認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致吾心良知之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心之靈明充塞天地之間,「良知」是「造化的精靈」。聖人只是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此外王陽明拋棄了一般宋儒所說的「知先行後」,提出了「知行合一」觀點。他認為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能分開,沒有知而不行者。如果知而不行,則非透徹之知,而透徹的知必然導向合理有益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