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約前11世紀)

制禮作樂,經天緯地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西周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後世儒者尊奉他為「元聖」。

        殷商末年,紂王性情暴虐,殘害賢良,荒淫無道,導致眾叛親離。周公輔佐武王,東征滅商,建立周王朝。武王去世後,繼位的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聯合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再次東征,平定叛亂,穩定政局。然後遷都洛陽,封邦建國,實現了國家統一;並制禮作樂,確立典章制度。

  • 周王朝建立後,周公總結了夏商舊禮,重新制禮作樂,如祭祀、出征、會盟、飲宴、婚喪等都有相應的禮儀和樂舞,形成一套完整的人倫制度和行為規範體系。這套制度強調以禮樂教化人民,建立上下有序而和諧的社會,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
  • 周公崇尚德政,強調為政者必須以「德」治國,提出「明德慎罰」,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教與罰須統一於「德」的基礎之上。這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大變革。
  • 周成王繼位時,年幼多病,周公代為處理朝政。有人散播流言,說他有意篡位。這時,周朝初立,百廢待興,政局未穩,內憂外患,國家處於危難之時,周公顧全大局,堅守職責,不懼誹謗,憑藉過人的才幹和果敢、決斷,平定叛亂,穩定了局勢。七年之後,幼主長大,他不戀權位,還政於君。周公心懷坦蕩,一心為國,成為後世忠臣之楷模。
  •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被分封於魯國;但是為了輔佐成王,他沒有親往封地,而是派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去管理魯國。臨行前,他告誡兒子:國家需要賢良之士,身為皇親國胄,切忌驕慢待人。自己平時「一沐三捉髮」(洗頭時屢次停下來握住頭髮),「一飯三吐哺」(一頓飯來不及吃完,經常要吐出口中的食物),是因為要忙著起身接待前來拜訪的賢士,生怕一時輕忽而錯失人才。後人即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歌頌禮賢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