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曾在阳明洞筑室隐居,学者称之阳明先生。明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他继承陆象山的心学,并做了更为完整、精细的阐发,是一位集道德学术与事业武功于一身的大儒,为当时人及后代学者追随仰慕。
阳明学说产生于明代武宗期间,当时武宗不亲临朝政,军国大柄尽归太监,朝堂形成了明代特有的阉党政治。各地起义与藩王谋反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尖锐。在思想教育方面,明代立理学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官学,科场选材皆以朱学为准,假称朱学者常常「偷薄自画,假美言以护所不足;甘于面墙,而不自知其堕于庸劣焉尔」,理学之弊端日益显现。
「致良知」
王阳明服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心即理」是其立论的基础。他认为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致吾心良知之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心之灵明充塞天地之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此外王阳明抛弃了一般宋儒所说的「知先行后」,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他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能分开,没有知而不行者。如果知而不行,则非透彻之知,而透彻的知必然导向合理有益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