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前179-前104)

表彰六經,天人感應

        董仲舒,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春秋》公羊學大師,積極推動儒學在漢代的復興,並建立了新的儒學思想體系,奠定了漢王朝及其後整個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統治的理論基礎。主要著作為《春秋繁露》。

       秦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強大的帝國。秦始皇在意識形態上以法家為指導,實行暴政和文化專制政策,最終導致滅亡。漢王朝建立之初,社會經過長期動蕩,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統治者反思了秦亡的教訓,實行相對寬鬆的政策,大力倡導黃老之學,與民休養生息,逐漸穩定了政治局面,促進了經濟生產。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統一思想的條件已基本成熟,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面對君權強化的局面,審時度勢,積極推動政治變革,最終完成了將儒學「定於一尊」的歷史性轉變。

  • 漢武帝時,董仲舒上書「天人三策」,系統地提出了「王者受命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理論,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以儒家思想治國理政,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正統地位。
  • 以《春秋》公羊學為主幹,吸取了陰陽五行及黃老、墨、法等各家思想,建立了符合「大一統」中央集權所需要的新的思想體系,對哲學、政治、歷史、社會等一系列問題,作了系統化的闡述,影響中國政治制度長達二千多年。

「天人感應」學說

董仲舒以《春秋》為基礎,雜糅陰陽五行等各家思想,以「天」為最高的哲學概念,其意志通過陰陽五行的變化來體現,提出「天人感應」說,認為天人同類,「人之為人本於天」,人類社會的秩序亦根據天道而制。比如君臣、父子、夫妻等關係皆源於天,即「三綱五常」皆取法於天。所以人從形體、精神以及整個政治道德觀念都須依天道而行。在此基礎上,提出「災異譴告」說,強調統治者施政必須合乎天道,而天將以祥瑞和災異對其行為表示讚賞和譴責,用以指導人間的活動。

 

「三統」循環的歷史觀

董仲舒認為歷史是按照黑、白、赤三統不斷循環的。每個朝代新王受命,必須根據三統循環的次序,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意;但是「大綱、人倫、道德、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等人倫之道則盡如故,即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在他看來,人事有變化性,但天道和人道之「道」具有永恆不變性,所以「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據《漢書 ‧ 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讀書非常刻苦,精思專一,甚至三年未到自家園圃中一遊,留下了「三年不窺園」的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