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原名煥鼎,字壽銘,後以漱溟行世。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與馬一浮、熊十力合稱「現代三聖」,是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見證了近現代中國幾乎全過程的變革之路,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近代中國國力衰微,飽受凌辱,有志之士無不以變法圖強、革故鼎新為己任。自十九世紀末起,中國歷經多次政治變革及文化運動,傳統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遭到強烈的衝擊和破壞。儒學在遭受批判和打擊的同時,也在劇烈動蕩的形勢下,浴火重生,煥發了新的生機。
三大文化系統
梁漱溟的文化創見主要見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他把世界文化分為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三大系統,指出三種文化的根本精神不同:西洋文化注重人對自然外物的改造和佔有,所面對的是人與物的關係,崇尚理智,以意欲向前為根本;印度文化是反身向後為主,所面對的是人對自己本身,即心與身的關係問題;中國文化則以調和持中為根本精神,強調天人合一和人的內省,注重倫理和道德人格的建立。梁漱溟對儒家文化懷有堅定的信心,他指出中國文化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它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
梁漱溟是一位行動的儒者,重踐履,講氣節,面折廷爭,以德抗位,一生以孔子「文在於茲」自勉,始終以實現國家之自救、樹立文化之自強、喚醒國人之自覺為己任。抗戰爆發後,他堅決主張團結抗日,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七十年代,他因為反對批判孔子,遭到圍攻,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