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現代三聖」,是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國學大師,於經學、理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且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
近代中國國力衰微,飽受凌辱,有志之士無不以變法圖強、革故鼎新為己任。自十九世紀末起,中國歷經多次政治變革及文化運動,傳統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遭到強烈的衝擊和破壞。儒學在遭受批判和打擊的同時,也在劇烈動蕩的形勢下,浴火重生,煥發了新的生機。
「六藝論」的闡發
「六藝論」是馬一浮學術思想的核心。此「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傳統所謂「六經」。馬一浮提出「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不僅將「國學」定義為「六藝之學」,而且認為「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因此他主張以「六藝」判教,即分作詩教、書教、禮教、樂教、易教、春秋教六類,而反對以西方學術分科體系割裂中國傳統學術的做法。馬一浮強調六藝之教,主張「有判教而無分科」,不僅僅是為了學問的博通,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以六藝教化學人。因此,六藝之教實質上是要據六藝之書,講六藝之文,明六藝之道。他說:「天下萬事萬物不能外於六藝,六藝之道不能外於自心」,「六藝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義理」。因此,在文化、學術上如果「不知反求自心之義理,終無入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