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廈,取自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號長素,又號更生。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維新運動的發起人,立憲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岌岌可危,清政府多次與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的合約,國危民困。一些有識之士憤然而起,投入喚醒國民、對抗保守勢力、爭取革故鼎新的事業中。
「托古改制」的思想
康有為給當時思想界帶來巨大震撼的巨著是《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這兩本今文經學的著作闡述了「托古改制」的思想,為維新運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巨大的推動力。他年輕時研究古文經學,深感其訓詁考證對拯救國家民族意義不大,後轉向今文經學,希望藉其微言大義,實現經世致用的目的。他極力證明古文經學都是被捏造的偽書,只是記事之書,不是明義之書,曲改了孔子的微言大義。他採納了今文經學的「三統」、「三世」說,將中國歷史分為三個階段: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由「據亂世」進入「昇平世」,最後達到「太平盛世」。這些觀點使當時渴望變革的知識界、思想界為之一振,梁啟超譽之為晚清思想界的「火山大爆發」。儘管康有為的思想和主張,後世褒貶不一,但其推動中國近代史發展變革之意義,毋庸置疑。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風雲人物,他自幼熟習儒家經典,少年時最大樂趣是在祖父任職的官舍讀書,整日手不釋卷。當時官舍裡有清政府發到各地官署的《邸報》,讓他大開眼界,開始關注國家大事。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一直貫穿其生命始終。青年時期,他讀了魏源《海國圖志》及利瑪竇等人翻譯的西方書籍,進一步開闊視野。他志向高遠,胸懷廣大,將個人命運、國家前途與世界變化緊密結合。梁啟超稱其「先時之人物也。如雞之鳴,先於群動;如長庚之出,先於群星」,「其理想之宏遠照千載,其熱忱之深厚貫七札,其膽氣之雄偉橫一世,則並世之人,未見其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