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觀既為 佛教的理想嚮往,則在實踐上必有上達之路,同時獲得如實觀的啟發之後,亦必依從思想決定行動的原則產生開放性的行為,以化除人的無明。這是即知即行的,不必待 佛典中所說宗教意義的如實觀出現纔有作用。
《現代佛學》書104頁
真理作為宇宙存在之一,其本質必須與人類連結。個體所體悟的「真實」,永不能被稱之為真理,它只是人類用科學或邏輯方法來解釋世界的途徑。換句話說,那些被稱為「真理」的事物,只不過是由人類的思維器官理解的產物。就好比一張桌子作為固狀實體是人類心智感知後的一種表象,若這種心智消失桌子便不會存在。
- 孟加拉族文學家、音樂家、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
訂閱我們以下的頻道,了解更多關於法住的資訊。
復活東方文化的精神價值,並將一切對生命的成長有貢獻、有啟發的文化加以流傳、開發,重建人類對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