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韜晦,當代思想家、教育家、佛學家,性情教育的倡導者。師從當代新儒家大師唐君毅,是新儒家踐行派之代表人物。主張文化回歸生命,提倡生命成長之學。
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大潮席捲全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大行其道。人類文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走向異化,知識發展、科技進步,而人性墮落,文明倒退。要挽救文化危機,必回歸教育。
「性情教育」與「生命成長之學」
霍韜晦認為當代新儒家大多致力於建立儒學理論,但囿於學術圍牆,使儒學遠離生活、遠離生命,失去了回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他承繼唐君毅以「性情」為儒學的核心精神,並將之落實於教育,提出教育應以開發性情為先,由「情」切入,才能把自己的生命打開,通向他人與世界,才會對社會、對歷史、對文化、對天地有真切的關懷。他以「性情」詮釋孔子的「仁」,並將孔子的「六藝」進行現代轉化,提出「新六藝」,並建立了一套與之相應的方法論和教學實踐體系。另外,在牟宗三講「生命的學問」的基礎上,他提出「生命成長的學問」,目的是建立一個不斷開闢、不斷成長的動態生命觀,著眼點在「成長」,人的生命要有所「成」,有所「長」,前者指要追求更高價值,後者指要不斷突破自己,這意味著生命成長不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充滿質的蛻變。
「體會」方法論
生命成長的教育在於性情得到開發,霍韜晦提出與西方知識進路不同的「體會」方法論。他指出西方之認知方法預設主客二分格局,以分析性、邏輯性、明晰性及客觀經驗檢證性為標準;「體會」則是自知自證,它是直接的、當下的、無二分的,有一種超越的感通在內,如剎那間的閃光,不能以概念說明,但並非神秘主義。從教育者而言,要開發人的性情,則不能只用概念或知識性的語言,而必須切身體會,深入對方內心,以性情感受性情,以生命呼喚生命。
經典的新詮釋
霍韜晦對傳統經典進行新的詮釋,如以「性情學」講《論語》,以「行動學」講《孟子》,他指出《論語》在開發人的性情,這是孔子六藝之教的核心,亦是教育之本、文化之本;而《孟子》點明人性本善,人能成長在於盡心知性知天,其著意顯發者,在踐履工夫,須以行動證成。霍韜晦對經典的新詮釋能夠對應時代,深入淺出,為推動儒學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