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字而農,號薑齋,世稱「船山先生」,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青年時期參與反清運動,晚年隱居故鄉,潛心治學和著述,其學問極其淵博,舉凡經學、子學、史學、文學等各門學術,造詣無不精深,對天文、曆數、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對西學也多有留意。
王夫之出生於十七世紀早期,其青壯年時期經歷了故國崩解、異族入侵之家國巨變。反清復明運動從北方各地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遍至兩湖、兩廣。許多年輕的士子中斷科舉應試,加入起義組織。王夫之也積極參與其中,後來在狂瀾不可力挽之際,他回歸故里,隱居著述四十年,堅決不受清廷徵召,不易服、不剃髮,保持遺民之獨立姿態,代表了當時前朝士人的忠貞氣節。
「格物致知」的重新闡發
王夫之把「格物」、「致知」視作認識事物的兩種方法或兩個階段。他認為「格物」是廣泛了解事物的現象,並考察其歷史演變,以求得事物發展的道理;「致知」則是通過理性思考掌握事物內在的本質和規律。二者密切相關,不可偏廢。如果格物而不致知,就會陷入紛繁複雜的現象而失去為學的主見;如果致知而不格物,就會流於空想。他通過對「格物致知」的重新闡發,既克服程朱理學偏重格物、「即物即理」的毛病,又糾正王陽明心學「格物只在身心上做」的弊端。
重「勢」的歷史觀
明清巨變促使王夫之深入思索歷史發展的規律,「勢」是王夫之歷史觀的中心概念。他認為,歷史發展之理,就是順勢而為。歷史上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有不得不如此的歷史大勢。「順必然之勢者,理也。」所以對於歷史應該「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別不盡然之實」,從「理成勢」、「勢成理」等多方面去認識歷史變遷。